【可力亚心理课】扛过青春期的大风浪,早做准备才是王道
2023/02/03

按:胡鑫宇的案件是个彻底的悲剧,很多人聚焦在“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心理关怀”的观点上。可力亚认为,种种悲剧,早在青春期前,在孩子的成长中已经初见端倪。及时发现隐患,解决问题,并帮助孩子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,是家长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去做的。

 (原文首发于道馆微信公众号:杭州可力亚跆拳道馆)

给青春期孩子做心理咨询时,常有家长忧心忡忡地问我,孩子会不会做傻事。

所谓傻事,就是自杀,自残。

好像几年前还懵懵懂懂的孩子,突然冷漠,软弱,对一切都心灰意冷。

而导火索,“无非”是学业,人际关系,家庭环境。

说 “无非”显得太无情。对孩子来说,件件都是天大的事。

有人说,这是青春期特有的表现,青春期就是这样的。

 

但其实一切有迹可循。儿童期和少年期的心理状况,才是青春期时,孩子面对外部环境不同表现的根源。

在精神分析学说里,6岁-12岁的少年期,被命名为“潜伏期”。早期儿童有过激烈的心理动荡,克服了对环境对他人的不信任,初步完成了自我的统一。在6-12岁,迎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。直到青春期,未解决的问题,会随着青春期特有的矛盾再度浮现出来,并以更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
所以孩子不是青春期才变成这样,而是在此之前,该处理的问题没处理,该教会的概念没有去教。

比如夫妻关系有问题,孩子夹在中间或被迫“站队”。也许现在看起来懂事,但青春期里可能因为人际关系的小摩擦,他就会无法忍受,被巨大的焦虑吞没。

比如小学阶段,孩子接受的是作为刷题机器一般的待遇,没有设身处地的怜惜和爱。你担不担心,青春期的孩子突然问“这一切有什么意义”,然后撒手不干。

再比如,你跟孩子的关系已经有问题了,没有交心的沟通,只有学习上的要求和 “消极服从”。那么青春期你将面对封闭的孩子,想关心都无从下手。

不是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如何,是发病时已经在青春期了,我们只能按青春期的特点去治疗。但心理上的病,早在数年前就显露了蛛丝马迹,提前去干预,岂不效果更好?

 

说到孩子必须学到的理念,我想到去年道馆里的活动:“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”。

让孩子写出“我是什么样的人”,去问妈妈爸爸“我对于你们是怎样的存在”。有的孩子跟老师分享时满满的得意:

我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。

爸爸说,家里有了我和妹妹才完整。

我很特别哦,我会XX,他们都不会。

老师郑重地告诉爸妈,这张纸一定要收好。将来青春期拿出来给孩子再看:)

 

另一个概念的教育,发生在2020年的期末考试前。疫情耽误了学习进度,老师和孩子都很焦躁。临近期末考,有家长向我求助,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,老师好凶,作业太多,一写作业就哭…

这天的训练量很大,下课前我对孩子们说:

你们刚才看起来特别累,但是没有人偷懒,为什么呢?

因为你们知道,我们有下课时间。再累坚持到下课就好。

现在的期末复习也是这样,辛苦是有期限的,坚持到期末考试就结束了。

正说着,队伍里有几张因为听到“期末考试”而紧绷的小脸,终于放松下来了。

 

其实这件事还有后续,因为害怕听到孩子说“考完并没有结束,考得不好有惩罚”,所以那一年道馆给所有孩子发了期末礼物。要求家长无论考得如何,都要让孩子接受老师的祝贺。这个活动,让孩子明白眼前的苦是有边界的,我们只是需要一点耐心走出去。

作为成人,我们当然知道有些痛苦不一定随着时间流逝就能结束,但我们都还怀着希望在生活。而孩子,接受学校和家庭不断“指导”,获得的概念可能就只是“苦难无尽时”。

固化了这样的理念,一旦生活不如意,孩子就会觉得那将是灭顶的灾难。而拓宽思想的维度,引入时间的概念。遥远的未来只要有个希望,再辛苦也容易坚持。

 

常有人问,跆拳道馆教心理课,是要大段大段讲道理吗?

当然大道理也有,但更多是通过身体力行的训练,把我们希望孩子知道的概念具象化,让他们去体悟,变成人格的一部分,以应对未来人生的风浪。这包括自信,乐观,归属感,责任感,自我边界,爱和被爱,以及 “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