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堂上的小比赛,两个孩子争执了起来,话赶话越吵越厉害。为了课堂秩序,两人被“各打五十大板”。
其中一个孩子有了情绪,接下来的课无精打采。隔着好几个人,都能感受满满的愤怒和委屈。
下课后愤怒的孩子被我留了下来。聊了几分钟,小朋友的火气消了,保证以后好好上课,然后开开心心回家了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想问:老师你说了什么,有这么管用的聊天技巧?
嗯…其实都是平常教育孩子的话。像有争执是正常的,影响上课就不好了;再怎么生气也不能放弃训练等等。但我知道对这个孩子一定管用。
因为我和他关系好。
关系一词,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常用。我们说,有关系好办事。如果团队成员关系融洽,会减少无谓的内耗,工作效率更高。
和孩子也如此,无论是亲子之间还是师生之间,关系融洽了才能让孩子愿意听你说话,接受甚至有时“忍受”你的教导。
有的家长向我咨询,教育方面有哪些好用的话术?其实所有的“话”都是建立在关系好基础上的。我们常说的充耳不闻油盐不进,不是话术的问题,是孩子对家长关闭了耳朵和心灵。
和孩子搞好关系难吗?生命早期的小人儿,对养育者有天然的依恋,哪怕被批评了,含着眼泪还要“妈妈抱”,“爸爸抱”。我们和孩子的冲突,是随着孩子主体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。而成长的过程中,孩子其实不断在向您确认一件事:
在你心里,我是不是一个好人?
相信所有的家长朋友都会说,当然是好人了,这还用怀疑吗?
可是我们传达的信息呢?
你这次考得好是因为题简单/运气好,再不认真下次就要“现原形”了。
考得好也不能太放飞,不然下次肯定翻车。
你这方面确实很好,但是XXX方面能再努力一点就好了
Ta就是这个样子的,说了好多次都不改。
你看,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,我们要么倾向于这“好”是转瞬即逝的,要么去找“不好”的部分。可是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,我们又倾向于认定这孩子(起码这个方面) 就是不好的。
您可能说,责备求全嘛,希望孩子发展更好才会这样。可是从孩子的角度,接收到的就是一种信息:
我这个人是不好的。
哪怕我做出了一点成绩,在你眼里我的“本体”也是很糟糕的。
当学习顺利的时候,表面看并没有大问题。孩子虽然对自己评价不高,但努力学习总是能得到肯定。
可是当学习不顺的时候呢?孩子防备的小警报持续拉响,对父母竖起戒备的防火墙。因为我知道在你眼里我是不好的,所以你无论说什么,哪怕鼓励的话,都是对我委婉的指责。为了保住我的自尊,我坚决一个字都不能听进去。
关系持续恶化,戒备变成了疏离。既然你觉得我不好,ok,我就是这么不好了,你能拿我怎么样?
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连接,再高明的话术,也挽救不了破裂的关系。
亲子连接,我们要注入感情,讲方法。但前提是,你得把孩子当成一个好人。
也许这个人粗心,有点懒。但人总有缺点,总体来说ta是个不错的孩子。况且要论懒,他妈/她爸是不是比Ta更厉害?(话说,有不刷手机的成年人吗?)
当孩子表现不佳,偶尔的放纵,是不是可以睁只眼闭只眼放过?(比如第二天要上班的人,偶尔熬夜刷个剧也无妨啊)
当孩子学习不顺,各方面都不正常的时候。您是相信Ta只是情绪上“病了”,需要支持和帮助,还是认定“Ta就是皮痒,该收拾收拾了”?
你所做的一切,是为了让孩子在你面前不设防,还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裹紧,切断和你的沟通?
有句恋爱箴言怎么说来着:
我爱你,不是因为你好,而是因为在你面前,我觉得自己很好。
回到开头那个故事。这个娃我带了好多年。和他有过考试,比赛,集训等各种经历。我知道他上进心强,但偶尔也偷点小懒,也知道他有超级强的不服输的心。更重要的是,他知道我欣赏他。在我这里,他是安全的。
所以谈话时需要组织话术吗?
大道理他都懂,我只要让他知道,老师希望你好,就足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