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可力亚教育原创】孩子是变了,还是病了?——警惕闷出来的心理病
2022/05/06

     疫情绵延,无论大人还是孩子,我们都在压力下生活了两年多。而有娃的家长可能更是“压力山大”,一边要应对自己的难题,另一边还要处理孩子层出不穷的状况。

    这几个月我收到了好几位家长的告状,孩子不是学习消极小动作不断,就是情绪波动不能控制,有的甚至带着敌意无法交流。家长共同的困惑是:以前虽有毛病也没这么夸张啊,难道是青春期快到了?

 

    嗯...甩锅青春期可不是明智的办法。首先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情绪起伏大,但总归是某件事引起的冲突,找到“这件事”是什么比单纯感叹“青春期”更能处理问题。其次,青春期的主要矛盾是孩子要求自立和权利,孩子有自发干点什么“都别拦着我”的冲动。如果娃只是别扭找不痛快,那基本可以认为还没到青春期或者不是青春期的问题。

 

壹.   孩子是变了,还是病了?    

    在我们感叹孩子变了之前,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,Ta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是否有Ta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?

 
    因为咨询时怀疑一个孩子有抑郁倾向,我去查了新版的美国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SM-5)。摘录出部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,括号里是我加的:

1. 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…如果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话,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(即容易发火,一点就着)

2. 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活动的兴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(有的孩子只对电脑游戏感兴趣,但仔细观察,电游成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,上瘾是因为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能刺激ta的多巴胺了)

 
3. 在没有特地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,或体重短期大幅增加


4. 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,表现为要么坐立不安,要么极其迟钝(纪律差,小动作多,易怒,有时又呆滞没有活力) 


5. 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(注意力不集中)


    容易疲劳,无意义感,低自尊(最近的网络语言叫“躺平摆烂”),以至于影响社会功能(主要是学习)。


    是不是有点震惊?我们批评孩子的种种毛病,可一条条对应的都是抑郁症的表现。当然抑郁症的确诊需要症状+时间的严格考量,大部分孩子并没有严重到那种程度。但精神类疾病从症状到确诊是一个连续的谱系,症状没解决,必然会滑向严重的一边。


    疫情大家压力都大,孩子不愁吃不愁穿,怎么还抑郁了呢?


   贰.  孩子的“生态系统”


     “生态系统”这个概念大家不陌生,植物,动物,微生物等等相互依存,任何一方有问题都会在系统中造成影响,进而破坏整个自然界。


    孩子的世界,和我们大人并不完全一样。在疫情前已经习惯的生态系统,这两年被冲击甚至毁坏,小小的人儿也会经历剧烈的心理动荡。可Ta还没学会怎么表达心境,可能会用一些“讨厌”的行为求助,加上学习不好又是原罪。家里正在“作妖”的小朋友,可能正面临ta无法表达的心理危机。


    孩子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呢?  

1.  孩子特别,特别需要新鲜感

    对大脑发育有了解的家长可能知道,孩子的神经元数量比成人多,各种突触微弱连接,蓄势待发。突触连接越多越稳固,孩子的脑发育越好,情绪也越稳定。刺激连接的方法,就是新鲜感带来的好奇心。


    疫情期间整个社会静下来慢下来,可孩子还在飞速地长,大脑还在渴望新的刺激。一成不变的生活是对孩子生态系统最大的伤害。


2.   孩子特别需要与他人的连接


   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,就是提出60分妈妈概念的那位有句名言“无回应处为绝境”。我发出一个动作,有人回应,我据此得到经验,人类幼崽就是是在不断与人交互反应中认识自我,并完成社会化的。


    没有反应会怎样?世界一片死寂,我找不到支点,找不到存在的意义,这是很恐怖的。可是疫情下,人多的地方危险,热闹的聚会减少,小朋友很少约得着,连学习都只能通过屏幕,闻不到人味儿。如果再加上爸爸妈妈无暇关注,严重一点说,孩子的生活真的就成了“绝境“。你认为的调皮捣蛋,也许只是孩子在用力抓住你的注意力。哪怕被骂也比一片空寂强。


    有的妈妈告诉我,原本独立的孩子忽然变成了小baby,经常要抱抱,还要和妈妈睡。我常说这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退行行为,其实最主要的是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找回和妈妈的连接感,因为找不到连接,所以才没安全感。


3.  你意识过孩子的边界吗?


    没有回应不行,另一种问题是回应泛滥,关注太多。疫情前孩子上学上兴趣班,参加各种活动。即使全职家长,也不可能完全渗入孩子的生活。但这两年,网课,居家办公,甚至禁足,家庭成员比以前待在一起时间长,相互间对边界的无意识冒犯和反击也成了家庭矛盾的原因之一。


    如果你是一个有成绩焦虑的妈妈,过去孩子承受唠叨只是放学后几个小时,现在扩展到整天甚至整个周末,换位思考,您会不会抓狂?更别提那种时时刻刻被凝视的感觉了。


 叁. 网络成瘾,有毒的“避风港”

    很多家长向我告状时,特别提出网络游戏成瘾这个事,认为接触了游戏,孩子就变坏了。其实我们周围不乏爱玩游戏也不耽误学习的孩子,或者有时耽误一点点但也可控,就像我们成人熬夜刷手机追剧一样。也许这是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,单纯因为游戏让生活整个崩盘这种事是很罕见的。


    如果孩子的生活里只有游戏,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活动,甚至为了游戏大打出手。那与其说因为游戏成瘾毁了生活,不如说因为生活的系统已经崩盘,孩子靠游戏“饮鸩止渴“,避免自己的精神崩溃。


    骂游戏这个有毒的“避风港“没用,不如让孩子的生活更有人味儿,陪Ta做想做的事,回应而不是评判Ta的喜怒哀乐,将生活尽可能安排得丰富一点,让Ta定期享受热闹甚至是”人来疯“。最最重要的是,当娃的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,请首先预设Ta是病了,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。就算是熊孩子,弄清楚原因再骂也不迟呀。